大众摄影

来自德宏的影像

李鹏 2025-03-17

2016年10月1日黄草坝刀杆场,傈僳族乐师拿起芦笙和笛子吹奏起傈僳族传统打跳调子。

 

编者按:李鹏近40年前就开始拍摄民族题材,从单纯的娱乐性记录,到上升为带有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像人类学记录,为当地少数民族留下宝贵的民族文化影像资料。他在拍摄过程中深入了解并熟悉各种仪式和风俗,以及背后的文化意涵,为人们了解少数民族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出摄影应有的作用。

     

      我的家乡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五个独特的世居少数民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拍摄资源。上世纪80年代因为本职税务工作认识一个个体的照相师傅,带我走入摄影之路,民族题材的拍摄也由此起步。

      1 9 9 2 年,我有幸到北京的中国新闻摄影学院学习三个月,看到了班主任《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铁矛老师,一身正气的风骨和呕心沥血几十年拍摄的老百姓生活照片深深震撼了我,成为我摄影之路的一次重大转折。

      如何不只是作为单纯的纪实类摄影创作,一直在我的思考中。我对不同民族分别作了不同的专题选项,在按动快门的同时,也把相关的活动内容作了详细文字记录,包括时间、地点、道具含蕴和人物身份等信息。带着这种文化意识,我的照片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真实的形象资料,也为更多的观众打开了了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窗口。

2015年12月10日,梁河县芒东乡弄哏村傣戏队。

 

      平时我有意识地搜集阅读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创作时放平自己,离开喧嚣的城市环境,到乡下农村山区与农民交朋友,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深挖洞,广积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拍摄中我看到了拍者与被拍者之间人性的善良和人文情怀。拍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才是人性最真实、最宝贵的东西。

2019年2月8日,芒海村傣戏队王波桑克老人勾画脸谱。

 

      2013年12月17日,我去盈江县支那乡芒海村拍傣族木偶戏,却意外地碰上了我人生中第一场传统老傣戏。在芒海村我看到村子里几位70多岁的老艺人,每天晚上9点多在奘房里给上了年纪的人们教授老傣戏动作和传授老傣戏唱词。突然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我心头,几乎让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芒海村男女青年大多到城里打工,村里只有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上年纪的男人白天干活太累没有时间学。传统老傣戏源于佛经讲唱的老傣文,没人愿意学,传承面临青黄不接,这亲身经历剜心的痛疼,即悲壮又苍凉。

      过去傣族村村寨寨都有老傣戏队,有句俗话说:“土司无戏无面子,赶摆无戏不热闹。”从中足见傣族人民对老傣戏的喜爱。作为傣剧雏形的“老傣戏”面临着消失与存亡的困境,“老傣戏”之花在贫瘠的土地上渐渐“凋零”。此后,我在近十年的拍摄过程中,了解到全州目前大概还有15个老傣戏队,我先后拍摄了近30多场老傣戏和傣剧。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用影像和文字记录或许即将消逝的民族传统和如今仍在坚守传承的人们的面孔。

2023年4月16日,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杨腊三制茶中。

       20世纪80年代,我在芒市的东山乡和西山乡景颇族聚集地拍过两场目瑙纵歌,后因工作原因只是断断续续地在拍摄,当时也就是娱乐性的拍摄。2000年后对目瑙纵歌中有了新的认识,用人文视角、人类学影像去记录,先后拍摄记录30多场。目瑙纵歌主要集中在喜庆丰收、欢庆胜利、纪念活动、保佑人们清洁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内容,其实质就是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

       此外,傈僳族新年“阔时节”的“上刀山,下火海”,阿昌族婚俗“长筷戏新郎”,德昂族最重要的节日为期三天的浇花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这些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人文风俗的拍摄都让我乐此不疲。

       我喜欢拍民族题材,因为我热爱家乡这片土地和人们,希望用镜头来回报家乡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带着一种民族文化意识,当心与情交融时,一张张照片在我的镜头下化为生命的永恒。

2014年3月20日,九保阿昌族乡芒展村,阿昌族新郎要在陪郎的协助下用长筷为客人搛菜。

2023年3月28日,腾冲市明光镇,傈僳族妇女身着传统服饰。

 

作者简介:李鹏,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镜语德宏”专栏摄影师。